当前位置:娱乐 > 星光灿烂 > 明星新闻 > 正文

中国电影,“合家欢刚需”仍未满足

2018-02-28 14:08:0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看看春节档诸片,《红海行动》热血满腔,《唐人街探案2》 机敏独具,《西游记女儿国》画面唯美,《祖宗十九代》 包袱叠着包袱,观众总能各取所需。可一旦拿着“合家欢”的尺子衡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直言,那真实的残酷、成人化的笑料都不在“老少咸宜、妇孺皆喜、雅俗共赏”的圆周内。《捉妖记2》 试图打全年龄牌,片方不仅拿“寻亲”当主题,还特意将第一部的3D改为续集的全2D版本。但新意贫乏、逻辑偏弱的故事,看得不少成人观众哈欠连天,就连有些上了学的孩子也对看腻的萌物兴致索然。

善意地说,《捉妖记2》 是部面向青年的影片向着全年龄段转型的失败尝试。追根溯源,很大原因就是误解了“合家欢”的真正意蕴。尹鸿说,真正的“合家欢”是能符合全家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和智识需求的影片,它应当“能屈能伸”,既能让孩子抵达浅层的愉悦、领略全局的感动,也得给成人走深一步、想多一层留个入口。如果纯粹考虑“大手牵小手”,一味迁就孩子而降低种种标线,充其量只能称“陪伴式观影”。《捉妖记2》是搞砸了的“合家欢”,反而《熊出没·变形记》在满足“陪伴观影”后做出改观,二者口碑悬殊,与各自定位不无关联。

过去几年,迪士尼的 《疯狂动物城》、皮克斯的 《寻梦环游记》、韦恩斯坦公司的 《帕丁顿熊》 等等,都是“合家欢”的理想注解。大银幕的呈现让孩子们记住了说话慢三拍的树懒、五彩斑斓的“爱波瑞吉”、像英国绅士般生活的秘鲁小熊。而片中设置的美国社会阶层的焦虑、对家庭记忆的追索,以及当代英国人所面临的自我认同困惑等深刻议题,即便只是点到即止,亦提供给了成人“内观自省”“过分解读”的素材。

若一部影片能在家庭内部划出成人和孩子深入互动的空间,堪称一部春节档电影能达成的极好使命,却也是眼下中国电影最缺的功能。

“合家欢”难做,它既需要创作者甘与日常生活“促膝谈心”,也需要制片方能洞见质朴里的灵光

合家欢电影难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观点,严格的“合家欢”应在各方面最大限度地熔铸一家人的各类诉求。但目前,当家庭各成员间本已存在观念的裂缝,要想在一部电影中调和一切,难上加难。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