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星光灿烂 > 明星新闻 > 正文

卡梅隆“不务正业”,实际却在传承科幻文化

2018-06-08 08:51:5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科幻起步早,但不进则退

如果我们以改革开放为界(中国科幻的诞生实际上早得多,可追溯到晚晴时期),当代中国科幻到今天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小说领域发展尚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叶永烈到如今的刘慈欣,脉络相对清晰。但在电影领域,中国科幻不进则退。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被解放思想的中国影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其格局和尺度之大蔚为中国电影巅峰。优秀科幻题材作品也在这个时期浮现,譬如黄建新的《错位》(1986)、王亚彪的《合成人》(1988)、陈兴中的《毒吻》(1992),分别涉及机器人、器官移植、人体变异等主题,想象力非常丰富。而《错位》对官僚主义的讽刺、《毒吻》对环境污染的控诉,都富有现实思考意义。《毒吻》里弗兰肯斯坦式的畸形人,更充满当下中国电影罕有的“邪典”味道。

但之后中国电影开始“转向”。先是以“获奖”为目标指向的现实主义作品大行其道,然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大片”面世。科幻基于幻想,与现实主义南辕北辙;大片喜欢从中国历史、侠客文化等吸取灵感,科幻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培养科幻影视人才的土壤就此荒芜。

资本可使行业变异,也可促进传承

其后中国电影市场涌入越来越多的资本大鳄,走向也越来越畸形。“流量明星”“IP为王”之类的现象成为主流。尽管如今倒是陆续诞生了《逆时营救》、《机器之血》等科幻类作品,可惜中国科幻影视的传承早已中断,主创们没有驾驭相关主题的能力。同时,流量明星表演水平不过关,甚至态度不认真(抠图表演之类),即使有创作人才也无力挽救这种先天不足。大部分流量明星担纲的作品沦为粗制滥造,科幻题材也跳不出这个怪圈。

早前传出《三体》将被改编为电影,国内的科幻爱好者普遍不看好,原因就在于大家对中国电影市场环境的悲观。科幻人才凋零,参与者又不认真创作,再好的IP、再精彩的原著也挽救不了改编电影的命运。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