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星光灿烂 > 明星新闻 > 明星新闻页面 > 正文

电影中的心理学道理

2018-07-03 14:09:00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间咖啡馆举行了全世界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当代艺术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被理论家定义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艺术就这样诞生了。同一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出版,被看作是精神分析学诞生的标志,弗洛伊德也借此奠定“江湖地位”。

电影和精神分析学,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之下成为同龄人,在20世纪一起经历了可谓狂飙突进式的发展,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通过电影“造梦”,又通过精神分析“释梦”,这成为人们更深入发现自我、省视自我的重要方式。

郑世彦的《看电影学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以14部电影的观影笔记,对心理学学科背景和诸多流派传承“一网打尽”,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很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学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不啻一份非常有趣的导读。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其实很短,以至于“心理学”这三个字在普通人心目中仍然颇具神秘感,对心理学的认识依然存在种种误区。从这个意义上说,郑世彦的文本,尤其是书中“知识链接”的部分,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正本清源,是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入门读本。

《看电影学心理学》第一章节通过《喜剧之王》男主人公尹天仇那句著名的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阐释了心理学的基本课题“我是谁”。随后通过对《老大靠边闪》的解读,让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闪亮登场。而弗洛伊德曾经最亲密的学生荣格,后来与之决裂,并开创了影响力不亚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析心理学派。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决裂?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心灵和心灵之间的角逐,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大师之间,显得格外有戏剧张力。郑世彦也正是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把这些心灵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呈现给读者。

“我有一种感觉:荣格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无名小子,总是不幸中毒受伤,却又因疗伤而功力大增。”这些很有意思的叙述,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去了解那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大师以及他们所开创的学派。显然,作者不仅了解他笔下的人物,而且赋予他们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电影进行心理学分析,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电击戒网瘾,幼儿园的小红花奖励,都可以在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来源,而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巴甫洛夫和他那条著名的狗。“记住,不要让条件反射无形之中操纵了你,也不要让操作性条件反射简单强化了你,不要让观察学习别人的经验轻易替代了你,更不要让他人的言语肆意指挥你——你的行为只能出自你自己的意愿。”郑世彦对行为主义疗法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正如他在导言中就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的“存在—人本主义”取向。所以,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及其疗法也是本书重点介绍的部分:通过电影《心灵捕手》,可以了解到作为一名心灵捕手最重要也最难养成的素质是“真诚”。通过《另一个女人》,作者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何时去看心理医生”。二战电影《美丽人生》,则向读者揭示了苦难、意义和欢乐之间的关系。《当尼采哭泣》中的四个故事让我们领略所谓病人和医生之间特殊的“旅伴”关系,也从一个非常感性的角度去领会作者传达的观点,即“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心灵点滴》关注的是受伤和疗愈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说的仍然是心理治疗师共情和真诚的能力。这一章的知识链接也很有意思,介绍了很多心理学家的“伤情”,这些心灵受伤的经验也是他们成为心理学家很重要的背景。《喜福会》专门探讨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由此衍生介绍了“家庭治疗”的基本常识。

如果说以上篇章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前沿理论,还是属于传统的心理学框架,那么《看电影学心理学》后面几个篇章则更加显示出作者广泛的知识领域涉猎和明晰的个人价值取向,也可以看作是本书最独特的价值所在。比如《死亡诗社》一章,介绍了诗歌疗法,《放牛班的春天》不仅讲到音乐疗法,甚至也介绍了中医的“五音疗疾”。这些篇章把东方传统文化的浸润和西方当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把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一步诠释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本质核心。实际上,“心理学”一词虽然是舶来的,但心理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理学与东方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人本身更值得人类去研究和探讨呢?这大概也是心理学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看电影学心理学》名义上是以电影为主要媒介梳理和介绍心理学,实际上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味。

(作者:朱丹华,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