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石犀:下暴雨的时候,我能打败熊猫
我也知道说“石犀镇水”是被暴雨摧残的成都人民搞出来的段子,但我还是不得不为这头连犀角都掉了的胖子叫个委屈。你知道人家能在成博里找个安稳的地方蹲着有多不容易吗?
(当然,本着不迷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本文还是要再次重申,石犀跟暴雨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不如问问萧敬腾先生是不是来成都落了户口,当然这也是一个段子。)
好,下面开始走进科学。
毕竟,从成都地下挖出来的石犀才不止这一头。
宋代的陆游见过一个,在他晚年一次旅行成都的路途中。早在秦代的时候,蜀地人们在治水的李冰死后,为他建了一座李太守庙,大概在成都府城南35里处,陆游见到的石犀就在李太守庙的东阶之下。但他不敢确定,因为这块大石头不但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其中一只脚还断了,他只好在笔记里写其“亦粗似一犀”。这一只可能是最没有争议的,跟李冰有着直接关系的石犀。
民国二年(1913年)的时候,今西胜街原前清右司衙门那里,曾经有一座小学堂,叫第二小学堂,学堂修建之初,在平操场时从土里也挖出来一个石犀,超大,身上还刻有几十个字。
然后就是最近很火的这头,2013年从天府广场地下挖出来的由红砂岩雕刻而成的石犀。早在1973年,天府广场还不是个广场的时候,在现在的锦城艺术宫原址上准备修钟楼,当年的施工人员们在挖地基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罕见的疑似巨兽的石头,施工队打地基打不下去,文物管理的专家们又因为技术有限,吊不起来,于是又把它原封不动埋了回去。
上世纪80年代,人民东路的钟楼
当时文史馆的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个石兽可能是个石狮,因为挖出它的地方,到唐代时都还是一汪五百亩的湖水,名摩诃池,前蜀后主王衍在乾德年间环湖兴建宫殿,建筑中有一座瑞兽门,史籍中这个瑞兽门就是因门前的石狮而得名。
直到2013年天府广场重建时终于把它吊起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是头掉了犀角的石犀。因为出土的土质层属于蜀汉末到西晋时期,且造型风格更接近于战国晚期,因此被联想为李冰当年在都江堰治水时,曾在蜀地安放的五只石犀其一。
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桥下,二在渊中,以厌水精。”府,即为成都府。
无论如何,要是放到今天,不用说,这几头都是文物,结果只有这只无角石犀留下来了,可见竞争之激烈,牛命之多舛。
比如陆游见过的那只,本来石犀和太守庙都在距江水不远的地方,他到访的当时,河道早已变成了耕地。犀牛离开了水,就好比肥宅失去了快乐神仙水,牛生还有什么意义,哪怕它只是头石犀牛。
于是,没人管理的、孤独的石犀,历经几百年,风化越来越严重,明朝的时候就只剩个大概的牛型了。好在石头比较坚固,加上又很大,到民国初年也还坚挺着,“身高七八尺,大于常牛”,当时四川建了第一所省立的中学在此,还一度考虑取名为“石犀中学”。抗战时期官兵们还利用这块大石头,堆土修旗台,每天升旗。结果没想到,后来初八中(今天的二十八中)修建教室时,石匠便将它劈为石条,砌筑阶沿,这只在历代唯一有着记载的石犀,也就彻底寿终正寝了。
民国挖出来的那只石犀更惨,因其身上刻着字,当时负责四川文史研究馆的饶伯康先生还将刻字的拓片保存下来,交给经学大家刘师培看过,文字记载显示这个石犀是用于镇水之物,可能跟李冰开辟的郫江故道有关。不过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个石犀应该是汉代人所仿制的。可惜还没等来考古学家们的仔细考证,这只石犀后来突然就没了踪迹,连保存下来的文字拓片和当时文史馆员的笔记,文革后也再从文史馆找不到踪迹。
只剩下如今这只仅存的,在天府广场的地下埋了上千年的石犀,历经了战争、流年和天灾,躲过了泥土流水的侵蚀和挖地基的钢筋,终于在安稳的年代被人们发现。事实上,考古学家们还在这只石犀的身上发现了古人磨刀的痕迹。
犀牛身形强健,可以活在水下,在远古崇拜中,人们认为它有分水的本领,刚好跟李冰在都江堰建坝分水的行为不谋而合。而因他留下的石犀镇水传说,又在后世得以延续,尤其汉代以后,逐渐出现仿制石犀的习俗。就连后来2013年出土的这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汉代人仿制的。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其通体遍布的流云纹,推测是西汉的器物。
唐朝时出现的“犀浦”地名,也跟这一习俗有关,“犀浦”即意为沉犀之浦。到了明朝,明人王士性在《入蜀记》中记载“成都故多水,是处以石犀镇之。城东有石犀九枚,立于江边,可按。”可见成都人民对犀牛的热爱不但源远流长,甚至与日俱增。如果一千年前有城市icon的说法,估计成都人民pick的才不会是熊猫,而是犀牛。
然而作为镇水神灵,曾经被视为“灵犀”的犀牛,后来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灭绝了。人们吃它的肉,用它的骨头做尖刀,犀牛皮做盾牌,犀牛角成为送礼进贡的名贵中药……
在人类连年的杀戮之中,犀牛又从神回归动物本身,别说跟镇水和暴雨没有半毛钱关系,连作为自然界生物自身的处境都很艰难。直到现在,尽管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不少犀牛,但再也没有一只是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的。
难得出现一只国产犀牛,且看且珍惜,哪怕它就是个石头。
参考资料:四川文史研究馆《成都新出石犀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