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电视剧 > 电视剧新闻 > 正文

《流浪地球2》有什么科技达到几级 现实中的外骨骼装甲是什么样的

《流浪地球2》有什么科技达到几级 现实中的外骨骼装甲是什么样的
2023-01-31 11:21:50
叶珂再次现身医院妇产科产检 全程由闺蜜陪同09:12

《流浪地球2》有什么科技达到几级

太空电梯的长镜头是《流浪地球2》开头部分最震撼的一幕:一条条缆绳直通天际,方形轿舱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向太空攀升。其实这一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已经被提出。19世纪末期,被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太空电梯的设想,他建议在地面上建设一座直抵地球同步轨道的超高型铁塔,以架设电梯的方式进入外层空间。太空电梯专家、加拿大凡尼尔学院物理学教授史蒂芬·科恩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太空电梯是一种“革命性”的地球-太空运输系统。根据设想,太空电梯的主体是一条长达3.6万公里的缆绳,它将把赤道附近的浮动平台与同步卫星相连。科恩说,相比当前使用的火箭,太空电梯有着若干优点。例如火箭发射需要携带大量燃料,如果使用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太空电梯,那么执行太空任务的成本将大幅下降。对于航天员而言,太空电梯也将比一次次火箭发射更加安全。

国际太空电梯联盟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彼得·斯旺去年曾介绍称,根据目前设计,太空电梯轿厢重约20吨,攀爬速度约为每小时200公里。未来,随着缆绳加长、轿厢攀爬速度加快,预计8天可到达地球同步轨道。

尽管如此,太空电梯的设计和建造仍然面临大量挑战,其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需要承受极大拉力的缆绳材料。当前最接近太空电梯缆绳要求的材料是碳纳米管,这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管状结构纳米材料。科恩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各方已经展开关于太空电梯的一些初步研究,包括总体设计、动力学以及该系统建成后可执行的任务等。但目前仍难以预测太空电梯何时能成为现实。

《流浪地球2》中另一种高科技产品是550W智能量子计算机,也就是影迷们猜测的“幕后黑手”——人工智能“莫斯”。相对于传统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数字0或1,量子计算机使用的量子比特以一种0和1复杂混合的量子态表示和存储信息,并利用诸如叠加和纠缠等量子现象进行计算,能实现经典计算技术无法比拟的巨大信息携带量和超强并行计算处理能力。互联网专家郭涛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量子计算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相关核心技术还远未成熟,可扩展的、商用级的量子计算机还没有研制出来。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目前处于第一梯队。2020年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成功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问题上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2021年,潘建伟团队又成功构建“九章二号”和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中国也成为全球首个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条技术路线上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在电影中,“莫斯”不仅拥有超强算力,也有着自主意识,在业界被称为“强人工智能”,与当前的“弱人工智能”相对应。郭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弱人工智能必须高度依赖人类对实际问题的建模,缺乏真正的语言理解能力,仅能处理较为单一的问题,局限性非常大。

郭涛预测,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可能出现,或将产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不少专家也警告,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要采用和人的智能一样的工作原理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深层影响等,都是业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赵觉珵)

现实中的外骨骼装甲是什么样的

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力挽狂澜的行星发动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数字生命计划”……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正在热映中,各种充满科技感的道具引发网友热议,称这部电影“将中国硬科幻的工业水准拉到不逊于国际一流水平”。

除了充满奇思妙想的特效,影片中也有许多道具的灵感来自于已经市场化的实物。其中“参演”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汽车、航空、电力、矿山、银行、建筑等多样化场景落地,由2018年在上海成立的傲鲨智能提供。天目新闻记者连线采访了傲鲨智能创始人、CEO、技术负责人徐振华。

谈及与《流浪地球2》结缘,徐振华觉得十分荣幸。“2021年7月,电影剧组的人联系到我们,希望在电影中使用外骨骼相关的产品。最初他们只想以道具形式出现,但沟通中双方觉得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在拍摄过程中派上用场,来减轻现场工作人员的负担。”徐振华说,因此公司就直接提供了几套成品机器人,不仅可以供演员们拍摄穿戴,更为道具组搬运设备提供帮助。

徐振华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公司提供了9台外骨骼机器人来支持电影拍摄,上肢、腰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各3台,总价值约一百多万元。当然,出现在电影中的一些机器人是经过专门设计改造和后期特效修饰的。

作为一家基于外骨骼技术平台的机器人科技公司,傲鲨智能致力于工业、医疗和教育领域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研发、制造和配套解决方案。徐振华介绍,不同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在设计和制造上大有不同。

“在工业领域,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用于解决工人体力、耐力不足的问题,要保留穿戴的最大自由度,也准确识别人的姿态,让电机做出相应的反应,提供搬运助力。”徐振华介绍,“而在医疗领域,外骨骼机器人主要服务行动不便的患者,运动强度会小很多,外骨骼机器人要提供引导性步态,让患者和机器人形成良好互动。”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经实现模块化设计与生产制造,上肢、腰部、下肢之间可自由组合并实现所有零部件共用,能满足客户复杂定制化需求,兼顾成本控制。所有的外骨骼机器人都十分智能,通过力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或摄像头进行外部识别,让使用者不必分心操控机器人,实现人机协同。

那么,这样的设备能搬运多重东西呢?徐振华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轻量型的工业外骨骼机器人自重最轻约3.7公斤,能搬运15公斤以内的物品;全身型外骨骼机器人体积较大,能搬运六七十公斤的重物。

“随着技术迭代,我们希望能把外骨骼机器人做到像一件衣服一样轻便,让它走进百姓家庭,比如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楼梯,反馈生理健康状态,在民用垂直领域深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流浪地球2》上映前不久的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关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也明确提到了对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支持。

上述方案提到,加快推动多模态量化评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识别、柔顺自适应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辅助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