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宣祥友:痴心一片

2017-08-11 16:45:59    中华网娱乐综合  参与评论()人

“地方戏曲,要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宣祥友说,而庐剧的“根”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因而要回到基层,回到观众中去。

从社区到学校,宣祥友和他的雨中语每年在基层演出达到了200场。他算了一笔账,倘若有政府补贴,一场戏依照不同级别从三千到四千元不等。这笔钱尚不够支付演员的演出费用。再加上购买巡演车辆、日常维护……宣祥友为此每年要个人贴补近四十万元。

为什么要坚持这种几乎没有回报的付出?宣祥友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唯一不停告诉别人的就是:“我喜欢庐剧啊!”

少年时代的宣祥友一度特别艳羡宣传队的工作。他还曾经用竹筒和两根线,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二胡。这股执着而简单的愿望让他后来进入安徽省艺校学习,学的就是二胡专业。后来他并未能进入文艺院团工作,但是民乐和庐剧仍然是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

他曾经组织二胡和葫芦丝比赛,发掘了一批民乐苗子,也曾为工会组织文艺演出,殚精竭虑。因为会拉二胡,宣祥友时常被其它民营庐剧团拉去客串琴师,时不时也“票个戏”。扮上戏装,站上舞台,宣祥友的心中总有难以抑制的激动。“虽然也许只是在社区演出,很简易的戏台,但唱上两句仍然很满足。”

从小戏班到大舞台

这种激动和满足,支撑着宣祥友在衣食无忧之后,用自己的力量为倾注了大半生的热爱做一点事。年轻一代普遍对地方戏曲有一种偏见,觉得庐剧太俗、太草根。而宣祥友一直想让大家看看,庐剧不仅可以很草根,也可以站到大剧场的舞台上。

2015年,《情意缘》故事的雏形在宣祥友的脑中回旋。故事和剧本是最初的绊脚石。相比黄梅戏这些创作成体系的大剧种,庐剧的剧本一直是薄弱环节。而在原创力量短缺的今天,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剧本,宣祥友就自己写。《情意缘》的剧本经过反复修改,创作时间长达八个月。没有资金,宣祥友及自己的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没有演员,宣祥友找来了肥东县、包河区、含山县等民间知名庐剧演员,其中还有几个剧团团长。

2016年8月18日晚上,安徽大剧院人声鼎沸。这天晚上,新编大型古装庐剧《情意缘》在这里首演。1600余的剧场座无虚席,除此之外,还有400多名观众站着看完了整出戏,连续两天,庐剧没有比这再火热的场面了。听闻演出的消息,合肥周边县市的居民,都结伴开车赶来看戏。

媒体这样评价:“这次演出是安徽民营文艺社团的先河之作,是民营社团的抱团结晶,是为放飞‘庐莺’开门探了一下头。” 而在安徽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宇洪杰看来,办戏班是江淮民间素有的传统,宣祥友办公司、送戏进社区、将庐剧搬到了大舞台,有徽商的古风。而此次《情意缘》晋京演出,从制作到本次晋京前后投入近五百万,这一成本让宣祥友始料未及。为了支持这部剧,宣祥友不仅自掏腰包,甚至一度考虑出售自己厂房。但他并不后悔。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关键词:宣祥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