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借“互联网思维”做大做强中国电影(2)

2016-06-29 16:58:36  文艺报 黄海贝    参与评论()人

电影众筹在我国尚属初期,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问题。然而,在世界及互联网语境下,众筹模式已经逐渐朝良性方向发展,亦为电影行业增加了融资渠道和平台,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政府部门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引导与规范,加强法律监管,使中国电影的投融资模式真正实现标准化、市场化,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IP”的积极影响力促进电影国际化传播

近年,“IP”概念在国内电影界日渐流行。“IP”是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财产”。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某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IP电影”指的是从热门的“知识财产”衍生而来的电影。近两年热映影片《何以笙箫默》《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等都是由流行的网剧、漫画、网络小说和舞台剧等“IP”改编而来,都属于典型的“IP电影”。“IP”开始逐渐影响资本的走向,其营销价值和商业价值日益凸显,除了代表着更保本的票房收入,还吸收和依赖“IP”所积累的读者群、粉丝群构成的基本市场。前不久刚刚上映的改编自知名网游《魔兽世界》的电影《魔兽》,在资本市场中更是打造出了“魔兽现象”,该电影首日票房2.5亿元,上映第五天票房破10亿元,横扫各项记录,亦开启对“泛娱乐产业”和下一个“超级IP”的白热化追逐。

当下电影随着视觉效果提升,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发现,追逐“IP”价值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却忽略了时间和经验这两个重要因素,从而导致电影艺术标准不断下滑、电影类型越来越单调、一切向利益看齐的趋势。因此,“IP”盛行也暴露出目前中国电影业的一个根本问题:电影原创力的匮乏。中国目前的“IP”还不能叫做“IP”,只能叫品牌。

由此可见,想要建立关于“IP”与“泛娱乐”的成功模式,应摒弃资本的急迫心态,培育足够好的产业环境,创造足够多的内容储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资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做大做强中国电影,继而推进中国电影实现国际化传播。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