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这部北美成“爆款”的印度最贵电影,让看笑话的我奉上膝盖(2)

2017-05-08 08:32:16    凤凰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电影中王宫航拍镜头

如此庞大的制作费,大部分投入了美术和特效部门,每一集都有超过90%的电脑特效画面。然而,看过上集的影迷心里有数:那些“脑洞大开”的特效场面,也许对于印度电影来说,算是里程碑,但对久经好莱坞大片考验的观众而言,《巴霍巴利王》的电脑特效,还是属于比较粗糙的。

比如说那金碧辉煌的王宫航拍镜头,亭台楼阁的模型,的确搭得挺复杂,但缺乏细节,远看和近看,都是金黄色的一大坨。再比如用数字替身填充的庞大军队方阵,还处于简单的复制、粘贴工艺,单个士兵的人工智能设定或者没有或者极低,在集体冲锋时,只要稍微注意、便会发现相隔几个身位或队列,就是另一组动作节奏“神同步”的克隆队伍……数字动物同样造型呆滞、动作僵硬,比如第一集那头牛,恐怕还达不到最好的游戏过场动画效果。看影片幕后介绍,似乎瀑布等流体效果费了不少功夫,但片中那条经常出现的巨型瀑布,还是更像游戏设定,而非真实景观。至于火焰、灰尘等效果,也像是手机上的特效App做的,没法很好地与画面和运动融合。

总而言之,如果抱着看特效的宏大与精细的态度,《巴霍巴利王》很可能会令你失望。至于某些印度媒体宣称该片“特效媲美《魔戒》”云云——尽管后者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更多是一种刷民族自豪感,和他们在IMDB上、拼命给印度大片打高分,是一个德行。

夸张的画面

可能更让华人观众哑然失笑的,是其中的吊钢丝动作。违背物理定律的滞空效应,过于轻飘缺乏重力感觉的落地动作,基本和国产仙侠雷剧中的效果相当。加上糟糕的数字合成背景,使得影片的所有动作场面,都有一种假大空的味道。

雪上加霜的是,该系列在拍摄动作场面时的镜头语言,实在贫乏得令人发指。导演也许受扎克·施耐德的毒害太深,以为《斯巴达三百壮士》的镜头语言,就是所谓“热血史诗动作大片”的标杆,结果将“变速镜头”(speed-ramping)用到了泛滥的地步,对战双方随便一个动作,哪怕是像走路或转身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动作,也都要突然变成慢镜头。本来就没啥亮点的动作设计,这下连节奏感都破坏了。

电影中常常使用慢镜头呈现动作

也许正是基于这般以好莱坞或其他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标准、来要求《巴霍巴利王》,尽管粉丝们在IMDB上将该片一度刷到9.3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大多数是欧美观众——给该片打出三星以下的超低评价。

这种本土、以及全球印裔观众的热爱,与其他文化地区观众不同程度接受无能之间的差异,我觉得很有意思,个中原因,可能和本文开头的问题一样,都和印度人民为何对这种形式喜闻乐见有关。

个人觉得,印度大片的这种形式,不能完全套用常规的电影语境;且不说欧化的艺术片标准,就算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好莱坞娱乐标准,也不适用于印度商业电影。

据说,看电影是印度人民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恐怕也是最便宜的。说白了,印度人民进影院,九成九是想“图个乐子”。需要申明的是,这种娱乐至上的导向,未必是指喜剧片更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