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这部北美成“爆款”的印度最贵电影,让看笑话的我奉上膝盖(3)

2017-05-08 08:32:16    凤凰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天马行空而又夸张的想象让印度片给人“神片”之感

从《巴霍巴利王》系列看印度人民喜欢的“娱乐性”的话,我觉得最该提请非印裔文化圈注意的,是其“趣味性”。比如说,尽管实现技术手法粗浅,但影片中不少场面设计颇为新奇,正经思考地话,很难想象那样的画面,但印度电影人偏偏就拍了。其效果固然夸张而荒谬,但背后的想象力却不可否认。比如第一集最后大战中那招“飞旗火海”,和《射雕英雄传》黄蓉想出的“皮制降落伞”一样,都属于不管实现难度如何、至少理论上可行的想象。

在《巴霍巴利王2》中,又设计了一款可与之媲美的战术,不妨称之为“盾兵飞弹”;基于不剧透的原则,就不详细描绘了,看过电影后自然明白。要论真实性,这一战术,从士兵承受力、到飞行与落地的物理规律,可以说没有一样行得通,但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就很令人吃惊,甚至有一种“这TMD也行”的没心没肺的惊喜。

印度片中“一言不合就跳舞”

印度大片“娱乐性”的另一面,是“赏心悦目”。他们多年来坚持加入歌舞片段,恐怕就是这一目的。单以镜头语言而论,印度电影人对歌舞场面的技术表现力,未必能超过好莱坞同行;但在编舞和歌曲演绎方式上,印度歌舞自有其独特魅力,对异族受众而言,天生有一种难以抵抗的妩媚。这种魅力,配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多时候会创造出一种“管他什么剧情,就这么陶醉于歌舞的美吧”的氛围,尤其在表现浪漫场景时更有效。让我惊喜的是,《巴霍巴利王》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人物及题材,颇为创新地加入了“雄壮激昂”的变调,在表现男主角的英雄时刻,其烘托效应简直如同造神。这种不太高级、但够直接的感染力,让我想到黑哥们教堂那动态十足的布道方式,又或者是身处宏伟群众运动当中那股莫名的激动。我一个五音不全、歌舞细胞凋零的外族观众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同根同流的印度人民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是怎样的欢腾。

主角被塑造成“神”一般的存在

至于印度大片“娱乐性”在剧情上的反映,我觉得是“充实性”,也就是说,在一部电影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更多的类型、风格、和剧情元素,让劳苦大众买一张票,就能有看了N个不同故事的“超值”享受。纵观《巴霍巴利王》上下两集,在历史英雄人物传记的外壳下,塞入了战争、政治、家庭、浪漫、宗教、动作、悬疑等众多元素和桥段,仿佛一顿廉价版的满汉全席,虽说烹饪手艺不怎么高超,但胜在花样繁多,管够管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