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蒙吉
凤凰网娱乐讯(采写/小凤)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二十岁生日之际,官方评审团迎来了一位在当代影坛具有重要地位的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蒙吉在过去十年中的创作力惊人的旺盛,三部长片《四月三周两天》、《山之外》和《毕业会考》都让他站上了戛纳的领奖台,分别为他带来了戛纳的金棕榈大奖、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
自新世纪以来,罗马尼亚电影人才井喷,内策尔、普优、波蓝波宇等人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而蒙吉则是“罗马尼亚新浪潮”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不过在他看来,罗马尼亚电影能够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恰恰源于国内电影产业的式微,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批电影人拥有更加自由的拍摄环境,不用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
在蒙吉看来,罗马尼亚电影产业在这一点上和中国正好相反,他觉得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庞大的观众群体,而这正是中国形成明星制的根本原因。不过蒙吉表示,既然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电影产业,那么证明中国电影就已经是成功的了。只不过,在商业电影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有相关机构去保护电影这门艺术。他将艺术电影形容成柔弱的花儿,如果不多加呵护,就会被大个的蔬菜(商业电影)杀死。
谈评委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凤凰网娱乐:这次评审团的评判标准是怎样的?
克里斯蒂安·蒙吉:说实话,电影评判标准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所有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最后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品味,以及你和评审团里其他人有么多了解中国,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的电影作品,因为如果你没有把握世界的走向,可能会惊讶于一些事物,不清楚它们其实并不是新兴的,对你来说可能是如此,但对别人来说并不然。所以评审团通常会讨论价值观,我希望我们也会这样做。我们的评审团每个人都会谈一下自己最欣赏电影的哪些方面,比如我可能比较喜欢质朴的电影,另外一些人可能喜欢其它的,所以我们要想一下我们的共同之处有哪些,考虑我们的决定会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因为观众和导演总是会去解读评审团的最终决定,认为其中传达了某些电影受到追捧和欣赏这样的信息,所以我觉得评审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