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二十二》 记录是为了“记住”不怨才能“不忘”

2017-08-15 09:32:43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郭柯:是的,我也认为你看《二十二》的感觉会更平静一点,其实之前的短片还有一些自我的表达在里面,拍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问题好像不太对。那时候年轻,表达欲望很强,对所谓的光影、构图上面有所要求,就像有种“炫技的感觉”,有些画面表达不是太准确。后来我决定长片的时候就依照完全的客观记录,只带录音器材、摄影机、一个监视器再举个杆就足够,只是真实还原,其他什么辅助器材、什么技巧都不要。

从碰壁到感动

“要求把影片弄得动人,是因为他不懂”

决定记录这个特殊群体开始,郭柯自然也遇上了资金上的问题,前期走访很多采访对象,已经花去了不少积蓄。《三十二》的一位海外制片对项目有兴趣,决定投资50万美元,但2014年4月的时候,他认为和郭柯的理念不合,决定撤资。这些碰壁并没有让郭柯心灰意冷,他开始继续找资金,他曾计划把成都那套地段比较好的房子挂出去售卖,但因为买家都得分期付款,时间也等不及。没人帮他,万般无奈下他找到了并不那么熟络的张歆艺,给她发了个短信,编了又删删了又编,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张歆艺的回复“没问题”。而整个过程中,郭柯最感动的是张歆艺对他的信任,毕竟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她没有要求过多参与、也不会干涉,只是我去每个地方都会拍照片给她看,告诉她电影的进度。“这种影片推迟和报废很正常,我就是很不想这样,好在,有人帮我。”

新京报:听说之前有人是想投资,但最后撤资了,其中发生了什么?

郭柯:那位制片人来自外国,他觉得应以电影为主,怎么去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他担心我这22个人的故事讲不好,想弄得打动人一点,同时也要节约成本、不用跑那么多的地方。

我当时就告诉他,“不要和我谈电影,她们在我的心目中是最后的一个群体,是需要真实记录的,你无疑就是一个有钱人,没有什么情感,也不懂我们的感情。”

【关键词】

素材取舍

纪录长片中刻画了22人,要在有限的片长里面让所有人记住这些老人看似不可能。对素材的选择有不少的要求和取舍,郭柯说选择素材的唯一标准,就是让公众可以接受这群老人,能够喜欢她们。“例如其中打过日本鬼子的老人,她会发脾气、吵架,是非常真实的,但观众能接触到的篇幅可能就十几分钟,不像我们用一个多礼拜来相处,对她们的性格非常了解,就想以完全的真实和平常,呈现给大家她们是怎样的。”郭柯回忆说,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和老人们会往开心的地方聊,但也难免会接触到以前。“我希望大家能变化一个方式去看她们,生动、普通,和我们身边的老人一样。喜欢这个词可能太深了,更表面的是让外界接受她们。我不能告诉你这个老人好惨,皱纹很深,这些没有意义,想把我喜欢她们的地方,展现给大家。”

关键词:二十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