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页面 > 正文

中国电影怎样构建新的“世界体系”(3)

2018-03-14 08:43:34  杜庆春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的面孔和新的类型,把中国电影的叙事带向新的边界,这是国家形象在文化层面的构建、和类型电影消费的双驱动力导致的必然结果。随着类型观念深入电影创作过程,必然将引入电影语言和制作水准的国际化标准,这个标准最终转换到“表情体系”,即演员的表情管理、肢体行为和声音控制都将和好莱坞以及欧洲表演系统完成无缝对接。这里,“融合”的本质不是中国元素参与全球化叙事,而是中国脸孔成为主角,在中国故事里创造“世界新景观”。尤其,当“动作片”这个类型成为全球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品时,“动作”要求中国演员的表演和国外同行构建出一个“共同体”,“动作”成为统一观影趣味的支点,这种诉求递进地传递至肢体、表情和声音,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激发中国演员试探新的美学可能。随着“新叙事的边界”逐渐清晰,丰满起来的“新人物”将带出“中国和中国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呈现。《红海行动》里难得安静的段落,张译和海清关于“只救一个中国人,还是救全体人质”的讨论,就明显地呈现出新类型、新叙事与新人物诞生的内在逻辑。

在上述合力的推进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迫在眉睫的新旧迭代,迭代过程也将不断印证和修订上述“内在逻辑”。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于将经济成长形成的市场能量,落实为成熟、自信的自我身份认同。这意味着,中国电影不仅要在中国故事中创造出“新的世界奇观”,与此同时,也必然将构建出由中国面孔支撑起的新的“世界体系”。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杜庆春)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