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大师哈内克《快乐结局》为何遭差评?观众需二次创作(2)

2017-05-24 08:32:34    凤凰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电影中的中产阶级家庭

在《快乐结局》的官方剧情介绍里这样写道,这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家庭的“Snapshot”,这一个单词对于我们理解哈内克的创作意图至关重要,“Snapshot”兼具快照/抓拍和简要介绍的双重含义,因此,即便《快乐结局》有如《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和《巴黎浮世绘》一样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在场景的切换和联结中,之所以没有这两部来得通畅、紧密和贴合(例如,《巴黎浮世绘》在被打乱的场景中顺畅地呈现出三条叙述线),一方面可归因于这个被聚焦的群像,家庭人数之多,另一方面则是因snapshot这一拍摄理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或许也是哈内克所期许的效果。在这个由家庭的里和外所共同缠绕而出的复杂的关系链条中,它以快速转场和简明扼要的方式行进着故事的走向与人物的面向,这般浅尝辄止的做法,必将让很多观众感到茫然无措。

但是,哈内克就是在以此做电影叙述方法的新尝试,当很多创作者还牢牢把持着故事的因果关系,抑或占据着诠释电影的话语权时,他在《快乐结局》中,更多担任的是一个提供窥视这个家庭人物生活视角和观察素材的引领者,观众得从这种快照式的场景镜头中迅速又完整地捕捉重要信息,同时从这些信息中理解哈内克作为一个作者导演的鲜明态度和立场,然后将信息整合,自我读解,最终才能构建出电影最后的样貌,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又讨观众喜欢的做法,观众往往是懒惰的接收者,而非制造者,但哈内克在《快乐结局》里希望的,就是要让每一个观众做电影的第二位作者。

在哈内克过去的所有作品里,故事事件不是清晰的有因和留白的无果并存,就是突如其来的结局找不到直接可做解释的触发理由。譬如,《巴黎浮世绘》第一场戏里的羞辱非法移民事件,就影响了后来事件参与者的生活境况,并以生活的未知性做结尾,或者像《第七大陆》,最后一家三口关在家里,集体自杀,电影却没有提供可直接获取的自杀缘由。《快乐结局》则是融合了这两种故事事件的叙述方式,一方面,老人乔治最后骑着轮椅走向大海以求死亡,这个行为在他和理发师以及孙女的对话中得到了清楚的解释,另一方面,孙女为何毒死自己的妈妈,以及安妮的懦弱儿子为什么最后要邀请黑人移民扰乱他妈妈和未婚夫的订婚宴,电影也没有直接提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