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中国电影交出了454.9亿票房的成绩单,与年初人们以为这一年会突破600亿票房大关相去甚远,过去几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在过去4年里年平均增速为30%,而2016年票房同比增长由双位数跌至个位数,仅为3.22%。
近日,一份来自淘票票的《2016年中国影市报告》,通过详实数据再现了2016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从高潮到降温的全过程。
从这份报告来看,影片上映周期越来越短,从几年前横跨1个多月,到现在变成了一两周,多部大片扎堆同一档期的情况频现,首周票房定生死,成为很多影片的共同命运。同时,观影人群发生迭代,90后成为观影人群,而之前大IP、小鲜肉和特效的吸量工具在90后面前已经不再适用,反而质量好、口碑好的影片最终成为黑马发生逆袭,例如《疯狂动物城》和《湄公河行动》长尾效应明显。
根据淘票票的报告,2016年的春节档成绩斐然,电影《美人鱼》更是在这个档期创造了33以票房的神话。相比之下,其他档期相对惨淡,特别是4、7、9三个月,票房同比下降10亿左右。
2017年春节档热闹非凡,多部影片扎堆上映,甚至有几部影片因为竞争激烈而被迫挪档。春节档会是票房的救命良药吗?除了档期,影响2016年票房因素还有什么?
2016年票房整体回顾:
有三月骤降10亿,唯春节档异军突起
从2012年的170.7亿,每年平均35%的增长奇迹延续到2015,中国电影已经是年票房440亿的电影大国。2016年年初,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赶超美国”的声音依然流行,没想到到了年末,一切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同“过山车”。最终,2016年全年票房454.9亿,票房同比增长3.22%。
与此相对比的是观影人次的增长,来自淘票票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观影人次达13.7亿,是2012年的3倍。
有意思的是,从2012年开始,票价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到了2016年,平均票价创了历史新低,相比于2012年的36.6元,已经跌到了33.1元,单张票价便宜了3.5元。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票房增速的放缓:观影人次上涨,但票价降低拉低了涨幅带来的红利。
2016年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除了春节,每个季度初期都容易产生票房下滑,比如4月、7月和9月,其中在4月票房只有31亿,比2015年一下少了10亿。而7月本应是暑期档热度的开始,结果票房也从55亿下降到45亿。
复盘上映影片会发现,4月贡献票房最多的是《奇幻森林》9.7亿,其次是《火锅英雄》3.7亿,其他还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伦敦陷落》、《我的特攻爷爷》、《疯狂动物城》等。而对比2015年的4月,上映影片则是《速度与激情7》、《战狼》这些现象级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