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对话音乐节总导演黎冬:让呼伦贝尔成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摇篮(2/6)

保存图片 2016-09-03 14:57:37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对话音乐节总导演黎冬:让呼伦贝尔成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摇篮

在百度上打出“黎冬”的名字,有一条有关他的报道特别吸引人眼球:《音乐人黎冬卖房筹钱百万创办专列上的音乐节》。那是2015年,黎冬发起并首创了呼伦贝尔火车音乐节和国际游牧音乐节。时光飞逝,转眼间2016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在8月中旬如约而至。作为本次音乐节的总导演,黎冬再次倾其所有投身到音乐节,究竟是怎样的情怀、怎样的梦想让他痴心不改,让我们走近黎导,听听他内心的音乐世界。

民族音乐国际化是一种传承

生于呼伦贝尔、长于呼伦贝尔的音乐人黎冬,有着草原人的刚烈性格,也有着草原人的细腻情感。他皮肤黝黑,面部线条分明,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间突显着蒙古汉子的特质和张力。他出身于音乐世家,曾给王莉、小曾、曹芙嘉、追风骏马、喜悦蜘蛛侠、林妙可等几代艺人制作过歌曲,而当年因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歌唱一首《春天里》而红极一时的农民工歌唱组合“旭日阳刚”就更是由黎冬一手带出来的,虽然后来他们分道扬镳,但黎冬的音乐才华以及对音乐的执着和情怀在业内却是得到公认。说起他的情怀,就不能不说“民族音乐国际化”,这是他发起并倾其心血、热情、体力、财力去打造国际游牧音乐节的初衷,就像奇点是宇宙万物的起点一样,让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以说是音乐人黎冬音乐灵魂的奇点。而他用极其朴素的语言解析这个“奇点”时说,“新疆的甜杏和香梨天天吃,不觉得什么。但,当那里的人们出去之后,就会感觉到这些东西是特别的。而我也是走出草原以后,才发现那里的音乐也是特别的,是美好的,应该把她传承下去,并把她推向世界。”

过去,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都是靠口口相传,没有专业的记录设备,也没有更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到其中。现如今,科技的进步为记录这些优美的民族音乐旋律增添了羽翼,使之成为永恒的存在。而民族音乐的旋律线条、民族文化的特质内涵、民族特性的元素符号不仅需要记录,更需要传承和传播,在时尚中传承、在创新中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得到发扬,才能让民族永生。

怀着这样的梦想,黎冬走上了“民族音乐国际化”的艰难坎坷之路。

推动“民族音乐国际化”的规则和体系很重要

黎导说,他其实在推动民族音乐国际化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久,但因为个人的努力势单力薄,成效总是不尽人意。“我做过很多的尝试,做单曲、推歌手等很多方式,但总觉得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或者说没能进入到一个国际性的规则体系中去。我也曾了解过很多其他方面的音乐,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把家乡的音乐带到一个更高的舞台上。”

黎导打了个通俗的比方,比如你要做法式大餐也好,做俄式大餐也好,同样的原材料备齐后,还需要法餐大厨或俄餐大厨亲自掌勺,“玩儿的是专业化的体系”。“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方式,创建国际性的音乐体系和规则,但是如果我们以自以为是的态度去做的话,可能就有偏差了。”

偶然的机会,黎冬通过朋友介绍接触到台湾风潮音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音乐制作人。说起风潮音乐公司,他们也一直在求索如何让台湾当地民谣音乐能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殊荣。他们通过摸索和实践,锁定了六次获得世界音乐大奖——格莱美奖的美籍华裔音乐人丹尼尔・胡先生。音乐界的格莱美就如同电影界的奥斯卡一样,虽然毫无疑问地打上了美国文化的印记,但世界各地的音乐人仍以能够捧得“老留声机”形状的格莱美奖杯为荣。出生长大在夏威夷的丹尼尔深谙西方音乐体系,但他又有着亚洲人的血脉,因此对亚太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也颇为感兴趣。因风潮音乐公司的慧眼,丹尼尔被邀请到台湾各地进行采风,与卑南族的音乐人吴昊恩合作创作了《吹过岛屿的风》并入围了格莱美奖,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创举,因为此前中国的音乐或音乐人从未登上过格莱美的奖台。

黎冬说,他是在吸取风潮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条捷径,他首先将一些家乡草原的音乐发给了丹尼尔,“丹尼尔就说哎呦很好哇!”,于是去年黎冬邀请丹尼尔和台湾的吴昊恩一起参加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他们给呼伦贝尔人民带来了那首主打歌《吹过岛屿的风》。黎冬说,“很淳朴的一首作品,也是卑南族的一个特色代表。我当时的感受是,对比之后我觉得我们草原的音乐也并不差。可能自己是呼伦贝尔人吧,所以就觉得我们的音乐更好,就特别有信心,很想坚持。”于是,在今年的音乐节期间,举行了一个颇受世人关注的仪式:在所有主办方代表的见证下,黎冬与风潮音乐公司签署了《天草之间》专辑制作合作合约书,由丹尼尔・胡为呼伦贝尔大草原量身定制一张具有浓郁游牧特色的原生态音乐大碟,力争在2018年冲击格莱美国际音乐大奖。谈到此,黎冬很是兴奋,他说,“这距离我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道路艰辛贵在坚持

当记者问起是否会担心失败的问题时,黎冬导演这样回答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从对、不对、再对,这样一个修正的过程。我没想过说今年收到格莱美这张专辑,就一定有荣誉。但并不能因为它没有获得荣誉我们就放弃。在我们的团队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坚持’。去年的音乐节和今年的完全不同,我们希望明年的音乐节就有更多的不同亮点。”

黎冬说,能够成长也是因为这两个字——坚持,别的没有什么法则。大家都是在不断地倒下之后总结了经验,要么你就趴在原地不起来,要么你起来之后就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继续再前行,所以就是要坚持。“而这种坚持就源于我深深地知道我们民族的东西是好的。只要是好东西,那么坚持就是有意义的。”

“音乐旅游”:跟着音乐看风景

2016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中的一个新主题为“音乐旅游”。乍一听会让人觉得就是置身于某个特定的旅游景点去听当地的音乐,但在黎导的心中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好多人有误区,就是觉得是音乐加旅游,叫‘音乐旅游’。其实关于‘音乐旅游’,我们的解释是旅游的一个全新概念或体系,是以音乐为主导方式的旅游。”

黎导解释说,我们旅游时大家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计划。但是你会发现,真正风景秀丽的地方都是在偏远地区,所以说你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路上。那我们所倡导的“音乐旅游”打破以往的以单纯的目标地为旅游目的地的模式,而是将奔向目标地的过程与音乐相结合,使之在路上就已经开始旅游的体验了。比如火车音乐节,大家集中到一个车厢里面,近距离地感受音乐和沿途风景。比方说自驾音乐节,我们在自驾至旅游目的地过程中会经过漫长的无聊的高速公路,那我们可以组建一支类似印度影片《大蓬车》一样的“大蓬车”队,这车一打开就是一个舞台,我们每停下的地方就是一场表演,一路上随时都可以跟歌手、跟音乐融入到一起。这些都是在“音乐旅游”体系里面能够展现的一个全新体验。

当然,“音乐旅游”将让旅游目的地成为最大的受益方。比如呼伦贝尔国际游牧音乐节就是让世界认识呼伦贝尔大草原、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蒙古族音乐和文化的一个大好时机。

黎冬导演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的谈话都是慷慨激昂的,话语间难掩他对音乐、对草原、对家乡的爱与情,好像一个承载着无数音乐梦想的少年奔跑在天草之间。他在采访结束时说道:“让呼伦贝尔成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摇篮。我们不仅是做这片草原的音乐,我们是踏踏实实先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我们需要的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再去挖掘更多的民族音乐,可能从这片辽阔的草原再挖掘到青藏高原……我们希望能陆续把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推向世界,推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