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页面 > 正文

《三块广告牌》的反套路进击 怒与善能多大程度重合?

2018-03-14 08:43:12  顿河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有这样一类电影,它们悄悄的把人物放在了故事的前面,到最后观众关心人物命运远多过于事件的解决。与人物建立起的深刻共鸣,是故事走进观众内心的真正结点。《三块广告牌》就是这样的电影。

好的电影通常都有一个好故事,观众会随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全程保持流畅的观影感受。而一些更好的电影,则会悄悄的把人物放在了故事的前面,到最后你关心人物命运远多过于事件的解决。与人物建立起的深刻共鸣,是故事走进观众内心的真正结点。美国影片《三块广告牌》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半年前深夜外出的女儿被奸杀,半年后案件仍旧毫无进展,愤怒的海耶斯决定租下高速公路旁的三块广告牌,展开一个人的战斗。这样一个经典的戏剧化开头,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其实有一万种套路来推进这个故事,然而他每一步都选择了逆着套路前进:比如说,作为最大反派登场的威洛比,在电影还没推进到一半的时候,看似“毫无征兆”的,自杀了。

对于习惯快速抓住主题、寻求“正义必胜”快感的观众而言,观看《三块广告牌》的过程,是在一次又一次“欣喜的失落”中度过的。马丁·麦克唐纳成功地给一个悬疑惊悚故事裹上了黑色幽默外衣,在螺旋重复式的剧情推进中,案件侦破没有丝毫进展,一群人物的外相和内心则被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进而勾勒出美国小镇社会的微观生态。导演的目标原本就不在侦破一个案件,抓到一个凶手,而是上升到文学层面地去探究生活的真相:愤怒与善良重合的维度有多大,戾气到底能让我们走多远。

影片的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支撑《三个广告牌》故事推进强度的,是女主角海耶斯一股强大“怨气”。在故事最开始,观众看到的是为女复仇的母性力量,通过前夫的登场,我们知道了米尔德雷德之前的生活有着家庭暴力的阴影,再往后,编剧才解释这位孤傲的母亲无法释怀的原因,是在女儿外出被害之前她曾随口诅咒女儿“希望你被奸杀”。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充满着满腹的怨恨,海耶斯必须找到一个戾气的出口,小镇“无能”的警察局不幸成为她偏执报复的合理目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