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史学界把550年历史的商王朝分为早商时期和晚商时期,盘庚迁都殷地、建都殷以后的273年阶段称为“殷商”,似乎解决了关于“商”与“殷”的历史问题;但是,在殷墟甲骨文中却没有发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却又是一大历史谜团!既然殷墟遗址成为晚商时期的国都,又是甲骨文的“起源地”,为何又没有出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我想这也是令中国历史学家与中国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根据现有历史文献,能够反映商末周初历史纪年的文献,只有《竹书纪年》。通过对《竹书纪年》历史记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殷”与“商”的一些区别与关系。周武王“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命监殷,遂狩于管。”武王伐纣结束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十六年,箕子来朝。秋,王师灭蒲姑。”四年后周武王又进行了第二次征伐战争。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王师灭蒲姑”的战争事件,是否还有其他的战争《竹书纪年》没有记录,但从近年新出土的文物我们却可以判断出周武王另一场兵不血刃的征伐——武王克商。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青铜器【利簋】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显然,周武王伐纣与周武王“征商”“克有商”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征服、降服。征服降服的战争缺乏矛盾性与故事性,《竹书纪年》不载也情有可原。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武王伐纣灭殷与“武王既克大邑商”“余其宅兹中国”建设东都成周城,显然并不是在殷墟,也不是当时的荒无人烟之地“洛邑”。因为周武王是在征服降服“大邑商”之城后,在“大邑商”之地建设东都成周城。
最近,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Yosuke Yamada以及蒙纳士大学的Farrell教授分别用自己的实验推翻了这一饮水标准,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Science》 《PNAS》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