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票房新纪录后,中国电影能否“高开高走”?(2)

2017-02-20 11:18:5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宝林认为,现在的电影发行放映缺乏差异化,有些院线的特色没有发挥出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他建议在分线发行、二级市场发行等方面做出更多尝试。

万达院线发行企划总经理金楠发现,让喜欢某一电影类型的人去看这类电影,影片口碑就会好。反之,如果电影发错了地方,不喜欢的人看了,影片口碑一定不好。金楠认为,电影放映者有责任找到每一种电影、每一种类型适合的观众,而这有赖于创作类型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细分化。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谭政也十分认同这种“适销对路”的做法。在他看来,以前电影依靠内容品质就能稳坐票房冠军,而如今,内容强的电影还要瞄准合理档期,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小成本影片运营得好,也是可以和大片比拼的。”谭政说。

用理性声音塑造健康舆论生态

2016年底,“影评之争”引发连锁反应,舆论哗然。饶曙光坦言:“我个人一直认为中国电影今天其实面临着很多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被撕裂的风险。”他表示,电影管理界、电影业界、电影批评和观众之间缺乏一种沟通的渠道,希望能够搭建桥梁,让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实践发生良性的、有效的互动。

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制片人崔菲表示,春节档《功夫瑜伽》的好口碑带动了票房的“逆袭”,证实了电影评论的力量是可以影响市场的。如今,新媒体发展迅速,任何人都可以发表对电影的看法,影评的门槛相比于过去要低得多。在快餐文化下盛行的今天,观众期待深度评论、解析电影,直面回答行业内外声音,以便更好地“去伪存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则在“贺岁春节档”中看到了可喜现象,即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批评分寸和观众口碑这三大要素正在逐步走向一致。“影评人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观众和电影爱好者学会从理性角度评价影片,用理性的声音为中国电影发展塑造健康的舆论生态。”章柏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