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电视剧场 > 正文

专访俞杭英:《野生厨房》成长记(2)

2018-12-24 13:18:19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黄磊透露,团队光是前期踩过的地点就有几十个,所有地点的选择都以“当时当地”为原则,而“时令”又是一个转瞬即逝的东西。重庆山林里的大脚菌和海椒,抚远的大马哈鱼,海南的椰子鸡……为了在最佳的时间段吃到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团队天南海北地追赶时令,几乎跑遍了全中国。

十二月对于外景节目来说是一个“死亡日期”,对于需要新鲜食材的《野生厨房》来说更是。团队在把安徽、福建、广州一带的地点都踩遍了之后还是没能找到满意的场所,最终决定前往东北拍摄冰雪,这将在本季最后的两期节目中呈现,尽管在零下几十度的东北拍摄,要克服巨大的制作难度,光是发电机就冻坏了六台。但在俞杭英看来,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才“够野、够自然、够极致”。

《野生厨房》场景的“野”深入人心,而艺人获取在菜市场买菜、去村民家里借厨具的方式却受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在大部分户外真人秀都在人为地给嘉宾设置困难的情况下,《野生厨房》摒弃了过往的老套招数,本身就是一种“野系”操作。在俞杭英看来,在真实的、不加干预的环境中,嘉宾无论是在马路边向村民购买特色食材、借用大理石石板烤肉,还是亲手挖取食材、搭建灶台,都是合理的。而在与当地环境、居民、食材接触的过程中,艺人们卸下防备呈现出最自然松弛的状态。

让嘉宾释放出最本真的自我,是真人秀所追求的也是最稀缺的东西,《野生厨房》做到了。节目所要表达的“野”,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野,是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真实状态,正如某一期《野生厨房》的节目花字所说的那样:一路走来我们努力追寻最“野”的自己,却悄然发现最“野”的自己就是最纯真的自己。

专访俞杭英:《野生厨房》成长记

一部动态生长的“野生西游记”

除了“当时当地”的美味,《野生厨房》的另一大核心便是节目中的嘉宾。在节目筹备初期,俞杭英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嘉宾人选就是汪涵。节目组探寻美食背后文化故事的理念与汪涵不谋而合,双方迅速达成了合作。

精通各地方言、烧得一手好菜的汪涵让节目的气质得以浮现,在这位“灵魂人物”的基础上,团队选定了综艺感较强的李诞和富有行动力的林彦俊组成了“野食三兄弟”。团队最初也担心过这“三个糙汉子”的磨合,好在三人都对与外界的人、事、物打交道充满兴趣,作为70、80、90三个年龄层的代表碰撞出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田螺姑娘”姜妍的加入可谓是神来一笔,其大方爽朗的性格和高超的厨艺赋予了节目不一样的色彩。俞杭英用西天取经的过程来形容人员的增加,“三个人突然碰到了一个很会做饭的美厨娘,得到了三位男士的高度评价,慢慢被吸收到这个团队当中。”

而欧弟的回归也是不期而遇的最好安排。与汪涵有着深厚情谊的欧弟,跟林彦俊又有着台湾地区的相同生活经历,加上其自带的综艺感,完美地承担了节目组预设的角色。至此,节目形成了非常好的固定班底,“家里有爹又有妈,还有两兄弟”,俞杭英这样形容。

专访俞杭英:《野生厨房》成长记

第八期的“森林之王”纳卡村村长岩香和傣族小伙岩腊勇也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表明要回家提亲的阿勇,却一直陪着大家身边提供各种帮助。熟悉雨林里一草一木的“森林之王”看似严苛,内心的细腻和柔软都流露在言语之间,让观众感受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俞杭英看来,脱离了人的食物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温度,自己在录制过后回想起食物的同时,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这些人。因此在《野生厨房》中,会特别去突出人和食材之间的关系,映射出背后深厚的情感和故事。

嘉宾们望而生畏的“虫虫宴”,是基诺山居民们习以为常的美食。“森林之王”制作包烧、竹筒饭的技能,来源于从十多岁就跟随父辈进入热带雨林的经历,是他对父辈手艺的传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饮食孔饭,其原材料花田稻谷自唐宋开始就被历代朝廷定为“贡米”。我们最向往的“野生”,恰是他们最真实的“人生”。

每个特色食材背后的文化历史,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得益于团队前期的生活体验。选定了每一个拍摄场所之后,团队都会在当地住上10天以上的时间,了解当地烧菜的风俗习惯、周边有什么好吃的、附近有什么小动物出现。只有获取了整个村子的信息,才能保证艺人的体验和节目的呈现。

化学反应十足的嘉宾阵容,人与食材背后的故事,再加上美食、美景的衬托,让《野生厨房》呈现出了既让人垂涎欲滴又让人心生向往的上乘质感。

专访俞杭英:《野生厨房》成长记

专注原创节目开发,用匠心打磨优质内容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