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星光灿烂 > 明星新闻 > 明星新闻页面 > 正文

电影中的心理学道理(2)

2018-07-03 14:09:00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我有一种感觉:荣格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无名小子,总是不幸中毒受伤,却又因疗伤而功力大增。”这些很有意思的叙述,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去了解那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大师以及他们所开创的学派。显然,作者不仅了解他笔下的人物,而且赋予他们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电影进行心理学分析,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电击戒网瘾,幼儿园的小红花奖励,都可以在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来源,而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巴甫洛夫和他那条著名的狗。“记住,不要让条件反射无形之中操纵了你,也不要让操作性条件反射简单强化了你,不要让观察学习别人的经验轻易替代了你,更不要让他人的言语肆意指挥你——你的行为只能出自你自己的意愿。”郑世彦对行为主义疗法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正如他在导言中就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的“存在—人本主义”取向。所以,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及其疗法也是本书重点介绍的部分:通过电影《心灵捕手》,可以了解到作为一名心灵捕手最重要也最难养成的素质是“真诚”。通过《另一个女人》,作者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何时去看心理医生”。二战电影《美丽人生》,则向读者揭示了苦难、意义和欢乐之间的关系。《当尼采哭泣》中的四个故事让我们领略所谓病人和医生之间特殊的“旅伴”关系,也从一个非常感性的角度去领会作者传达的观点,即“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心灵点滴》关注的是受伤和疗愈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说的仍然是心理治疗师共情和真诚的能力。这一章的知识链接也很有意思,介绍了很多心理学家的“伤情”,这些心灵受伤的经验也是他们成为心理学家很重要的背景。《喜福会》专门探讨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由此衍生介绍了“家庭治疗”的基本常识。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