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清“濮氏宗谱”揭秘 苏民与濮存晰寻根到南京(2)

2016-08-28 15:35:00  凤凰娱乐    参与评论()人

除了溧水地溪村最为集中之外,濮氏后人还分散在南京、镇江、宣城、金湖、北京、重庆、成都以及美国等地。濮方勤与族人通过信件、电话保持着联系。

南宋时濮运干随宋室南渡长江,迁到溧水

濮氏先祖是谁?濮方勤找回家谱后,倾注大量心血进行考证整理。而在北京,濮思源也根据濮氏先祖日记,从上世纪80年代起草修了祖上琅圃公一支族人的分谱。

根据濮氏22世青士公的《日记杂钞》中《濮氏考》一节记载,濮氏原为东鲁族,是芈姓系统,是颛顼高阳氏之后。颛顼都于帝丘,葬于濮阳,颛顼次妃胜奔氏生卷章,卷章娶根水氏生吴回,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生季连。季连迁于楚,其后裔有芈姓者为卫大夫,因为封地称濮,所以以濮为姓氏。书中还写明,“濮氏一支定居卫辉,是为我家之始。宋康王南渡时,濮氏有位宦者,南迁到江苏溧水,遂改籍焉。明洪武时,有凉州指挥濮瑛,可能是我家之一远祖。”

而《濮氏考》中的内容,在家谱中的《濮氏宗谱序》中也都有对应。据濮氏家谱记载,那位南迁到溧水的官宦是濮运干(运干公),在家谱中他被奉为第一世始祖。濮运干是宋赐进士第,官吏部侍郎。南宋建炎年间,因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长江,建都杭州。运干公也随宋室南渡长江,从河南卫辉县迁徙到江苏溧水县,定居今天的柘塘镇地溪村,改籍江苏溧水。之后,子孙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已经近九个世纪。

濮氏21世起,家族开始以十六字对联排辈命名

第一世运干公、第二世知明公、第三世贵发公、秀发公、第四世升之公、起之公……家谱一直记载到二十六世存字辈的族人。这就说明,在光绪年间,存字辈已经有人出生了。

“从21世琅圃公开始,濮氏做官的人变多了。”濮方勤说。家谱中记载,琅圃公名叫世濂,是道光六年的进士,官至四川涪州知州。琅圃公还在道光年间捐银修建濮氏祠堂,堂号“孝友堂”。濮氏现在沿用的十六字排辈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濮方勤说,祠堂从明代时就有,共有三进,雕梁画栋,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祠堂,无人不知。道光十六年,琅圃公捐银两千两,修建了第二进院内的堂屋。堂屋门上原有一块牌匾,题为:“孝友堂”。堂上有一幅对联写着:“世守贤良思存方正,敬承德荫克振家声”。匾上落款为:裔孙琅圃率子文暹、文升、文昶敬立。

如今,祠堂早已消失,原址建成了村里的“新淮会堂”。记者跟随濮方勤来到会堂,如今这是一个仓库,昔日的繁华只能靠想象了。濮方勤说,他们小时候常常到祠堂里去玩。而那时他们也住在明清式的宅院之中,后来才搬进了平房。

一位才高贤淑的女性改变了濮家命运

青士公的遗著《见在龛诗文集》中有一篇《濮述》写到,清初以来,濮氏并没有当官的人,多是务农或者从商,读书人不多。那么,为什么濮家从世字辈开始,做官的人变多?

这就要说到一位伟大的女性,琅圃公的祖父乾一公的夫人——甘太宜人(太宜人是明清时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青士公在《濮述》中,提及这位甘太宜人时写道:“迨乾一公变产赈饥,益困。配甘太宜人本宦裔。”甚至说“故论濮氏之兴者,甘太宜人启之也。”为何濮氏的兴盛由她而起?

在2000年编写的濮氏家谱(增补本)中,濮思洵(青士公曾孙)写到这么一则有关祖辈文化教育传统由来的故事。“清朝年间,曾有县令定期下乡视察农业的制度,叫做‘劝农’。一天,溧水县令乘轿下乡劝农,一路前呼后拥,十分热闹。正在田间耕作的农民都丢下了手中的农活,赶到大路两边来看热闹。唯独有一青年农民仍旧专心低头锄地。县令见了觉得很惊奇,来到村公所后,就问里正那个青年是谁。里正说是濮家的儿子。县令就要里正引他来相见。见面后,县令与他谈得很投机,并且非常欣赏他的为人,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这位才高贤淑的女前辈,也就把她优良的文化教养带到了我们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