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清“濮氏宗谱”揭秘 苏民与濮存晰寻根到南京(3)

2016-08-28 15:35:00  凤凰娱乐    参与评论()人

这位甘太宜人是否就是故事中的县令之女,已经无从稽考。但是甘太宜人来濮家之后,治家、教诲子孙的事迹,在《濮述》中却记述得非常详细,如“法度崭然,外肃而内和。”“太宜人侵晓起,即坐于室西隅木榻上,督治家事。”在孙辈中,她最爱琅圃公,亲自教授他干支、方位、数学等,在这样的教育下,琅圃公走上仕途也不奇怪了。

琅圃公的儿子们也都成才。前面提到的青士公,是琅圃公长子,而琅圃公的三子椿馀公与青士公是同治四年的同榜进士。青士公历任河南省南阳府知府、刑部四川司郎中,河南省开封府知府,刑部侍郎,赏戴花翎,加二品衔,传旨嘉奖。青士公还是个红学家,是第一个为甲戌本《脂砚斋重批石头记》作题记的人。

乾隆年间,袁枚为濮氏家谱写序

濮方勤介绍,根据濮氏家谱记载,家谱修过多次。濮氏第一次修谱已经难考。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由继元公重修。到乾隆四十六年,由濮宏阗、濮宏璠主修,得以续谱。之后,在嘉庆二十四年又续修过一次。

光绪三年再一次修谱,由濮守槱、濮绍玺主修。现在留存下来的十一卷家谱就是光绪三年这一次修撰的。每套十二卷。当时共付刊印十六套,由各方推选的族老前辈领回家保管收藏,家谱按自豪列录当时领管人姓名以备忘。其实,光绪三年之后,还有过一次修谱计划。民国三十八年,由濮良畋率族人将家谱草书完稿,但没能付印。

光绪三年的家谱首卷收录了多个“家谱序”。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乾隆十年著名文学家袁枚写的序。乾隆十年,并没有修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序?据考证,乾隆十年,族长茂英曾倡修家谱,但因为编辑困难,最终未能成帙。但是谱序却留了下来,收录在了家谱之中。

袁枚和濮家怎么会联系上的?濮方勤说,袁枚在乾隆年间曾任溧水县令,给当地望族家谱写序是寻常事。落款中袁枚自称年家弟,“年家”即同年,是一种客套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