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猫眼联合出品《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否成为现象级?(1)

2016-12-15 14:33:04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本周末正式登陆全国院线。此前在全国巡回路演中,各地观众和媒体朋友们对该片赞不绝口,给予了很高评价,纷纷表示“远远超出预期”。在本周初北京举办的首映礼上,导演萧寒对电影受到热烈关注表示欣喜,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影响到更多年轻人。

这部影片以平静内敛的影像风格记录了一群朴实无华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宫墙大院深处修理文物的日常生活,在当前商业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堪称一股清流。

那么,在与张艺谋的大片《长城》、众星云集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同日上映后,《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否突破重围,成为继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我们诞生在中国》之后又一部现象级纪录片呢?

90后年轻群体钟情“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3集电视纪录片今年1月7日在央视首播之后,迅速在B站走红,B站点击量高达217.9万,全网播放量达9782.7万,豆瓣评分9.4分,比此前倍受好评的《舌尖上的中国》评分还要高。

影片走进古老的故宫深处,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物修复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点滴故事,近距离展示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再现了文物修复技艺薪火相传的精彩历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深远的“工匠精神”。恰恰是这一点,引起了B站90后二次元群体的高度共鸣,使之成为一部爆款纪录片。

很多年轻观众看片后被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动。这种坚持和耐心,正是浮躁的现代社会最缺失的。导演萧寒说现代人应该学会耐心和等待。这部纪录片能得到年轻人的关注是他最开心的,“每一个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响年轻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与以往上映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受众更加年轻化。无论是从B站近200万点击、超过6万条弹幕的数据,还是猫眼专业版中25岁以下受众占60%的数据显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都非常大。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和90后二次元群体的密切碰撞与热烈共鸣,促使萧寒产生将《我在故宫修文物》3集电视纪录片改编成院线电影推向大荧幕的想法和冲动。萧寒此前拍过《丽江-拉夫斯基》和《喜马拉雅天梯》两部纪录片,也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这次,为了实现影响年轻人的目标,导演和片方选择了猫眼电影做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联合出品方和主发行方。导演萧寒在采访中表示,这么做主要是由于猫眼电影特别关注年轻群体,平台气质和影片非常吻合。因此,希望通过猫眼这个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这部影片。猫眼运营副总裁康利在12日的电影首映礼上也表示,猫眼之所以会与这部影片合作,就是因为非常认同影片传达的价值观,这样的作品在当下显得特别珍贵,猫眼电影愿意与这份珍贵同行。

显然,在3集电视纪录片IP基础和粉丝基础上,《我在故宫修文物》在90后二次元群体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具备了较好的口碑和受众基础。但是,影片如何才能够将其IP及粉丝基础和映前口碑等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转化成票房增量?

关键词:纪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