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不断取舍之中的正午阳光成长之路(2)

2017-06-08 12:00:05  中国娱乐网    参与评论()人

2014年离开山影后,侯鸿亮顺势加入正午阳光,将公司的定位调整为独立制片公司,继续和自己的老师孔笙、同门师弟李雪合作,专注内容的生产制作。

正午阳光的造剧逻辑

虽然有“爆款制造机”的美誉,但侯鸿亮说,迎合市场从不是正午阳光挑选剧本的标准。正午阳光对于题材的选择有感性和理性两条线:感性是本心,整个团队包括策划、市场、导演在内,各部门都感兴趣的题材才有选择的可能;理性是专业,题材是否适合改编、文字能否影视化、影视化的作品会否感染人心,都需要从影视专业的角度考量。“只有两条线都合格了,正午阳光才会去考虑。”他说。

侯鸿亮将自己的精力划分为四大块:策划占30%,剧组筹备占20%,剧组拍摄占20%,市场占30%。现在,他希望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剧组的前期筹备上,因为“在这上面栽过跟头”。此后,正午阳光立下一条规矩:没有完整的剧本就不开机。

谨慎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使正午阳光的剧从策划到筹备再到拍摄,层层环节都需要打磨考量。以电视剧《外科风云》为例,为了保障前期准备工作足够充分,正午团队前后花费了六个月时间来进行筹备工作,以至于原本5月开机拍摄的计划向后顺延了一个月。

对比如今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大环境,很多影视公司将项目的重点放在IP的争取上,等拿到IP才开始组建团队、筹备拍摄。而在正午阳光的制作逻辑下,电视剧拍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挤压、缩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成片质量带来损失。

稳妥是正午阳光早期选剧的首要标准, 《伪装者》 是以正午阳光名义独立运营的第一个项目。

“一个新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所以还是要做一个受众面较广、风险较小的项目,所以选择了《伪装者》。”对于为何要选择一部谍战剧作为正午阳光“出道作”的疑问,侯鸿亮这样回答。

《伪装者》播出后,在内容和制作双线上都赢得了观众的赞誉,随后的《琅琊榜》再一次引爆话题。接连两部“正剧”的成功,使正午阳光成为了观众眼中的“业界良心”。不过正午阳光并不想把题材仅限于此。

“正午阳光一直在寻找的就是一种新鲜感,新鲜感会增加创作者的动力。”侯鸿亮强调,正午阳光不会放弃传统题材的拍摄,但是也想在内容制作、题材类型和播出渠道上探寻新的尝试。于是便有了都市剧《欢乐颂》、网剧题材的《如果蜗牛有爱情》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在播出渠道上,正午阳光也开始了和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等网络播出平台的合作。

关键词:正午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