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向感性回归的“奥斯卡”面临影响力危机

2018-03-30 08:36:1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同样道理,奥斯卡奖在评奖方面的延迟性特征也更强一些。这个奖项一向有“保守”的元素,这种保守也可以视为,评委们在等待时间去还原更多历史真相,等待人们的价值观往一个方向汇聚,他们手中的选票常常并不随“风”而动。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奥斯卡奖对于宏大叙事的偏爱、对于历史题材的推崇以及对英雄主义和美国精神的迷恋,催生了一大批符号化极强的获奖电影作品。这些电影裹挟商业片特有的娱乐性,在全球范围内巩固了好莱坞的统治力,同时也给人留下顽固的印象——美国在借助电影对外强力输出其价值观。

时至今日,人们对美国片的直接感观并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习惯于敏感地从中寻找溢出电影之外的因素。但事实上,通过奥斯卡奖获奖片单已经可以看到,近十年来的好莱坞电影正在脱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的强大创作惯性,在向上世纪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感性时期回归——那是诞生了《卡萨布兰卡》《花都艳舞》《八十日环游世界》《金粉世界》《公寓春光》《窈窕淑女》《音乐之声》等无数活色生香电影的时代。在那三十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奖片中,几乎看不到电影紧贴当时时政、社会的力作,电影的功能中,被强调和放大的是艺术与娱乐,而艺术与娱乐则是感性与梦幻的产物。

新世纪后的奥斯卡奖亦在逐步远离历史大事件,对社会状况保持着理性的审视,在感性表达上却大步流星。《水形物语》《月光男孩》《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鸟人》《少年时代》《艺术家》《午夜巴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它们“组团而来”,正在对奥斯卡奖格局形成力量不菲的冲击。虽然“奥斯卡”仍然习惯性地保持某种平衡,时不时让严肃题材主导奖项风格,但强调电影感性一面的潮流已经呼之欲出。(韩浩月)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