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音乐天地 > 音乐头条 > 正文

庐剧《情意缘》 民间剧团发展报告

2017-08-08 16:14:47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2016年开始,中央教育部提出“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合肥的中小学也把庐剧演出团体请到课堂上。宣祥友视这为推广庐剧的绝佳机会。“要敲响铿锵的锣鼓引起年轻观众的关注,”宣祥友说,“只有年轻人的加入我们的庐剧才有希望,非遗文化才有未来。”

从社区到学校,雨中语每年在基层演出达到了200场。他算了一笔账,一场戏两个半小时,倘若有政府补贴,依照不同级别从三千到四千元不等。这笔钱尚不够支付演员的演出费用。再加上购买巡演车辆、日常维护……宣祥友为此每年要个人贴补近四十万元。而此次《情意缘》晋京演出,从制作到本次晋京前后投入近五百万,这一成本让宣祥友始料未及。为了支持这部剧,宣祥友不仅自掏腰包,甚至一度考虑出售自己厂房。

地方戏种的未来

庐剧在当下面临的生存与推广状况,也是无数地方戏面临的现状。根据调研,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地方戏数量在不断减少: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其中,74个剧种只有1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处境岌岌可危,面临“团散剧亡”的局面。

与京剧、昆曲、黄梅戏在内的“五大剧种”相比,地方剧种的推广显然具有更大的难度。地方戏植根于民间并代表地域文化特色,传播范围有限。当昆曲和京剧纷纷尝试音乐厅化、小剧场化的同时,庐剧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仍然是扩大在年轻观众中的认知度。

正如宣祥友不断强调的一点,地方戏曲,应该在它理应在的位置上。相比黄梅戏的精品化、小剧场化,宣祥友推广庐剧的道路仍然聚焦于大众化。作为一个民间戏剧爱好者、守护者,如今最让宣祥友犯愁的并不在于自己的持续付出没有回报,而是以一己之力,不仅难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车轮,更不得不舍弃一些机会。今年广东省艺术节邀请《情意缘》前去演出,然而巨大的开销让他不得不放弃。没有自己的灯光和技术团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民营剧团从事大型剧目排演,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相比国有院团,民营团体拥有同样的热情和干劲,却难以获得直接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对于植根于民间和本地文化的戏曲剧种,扶持民间的力量,也许就是未来的力量。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关键词:情意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