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音乐天地 > 音乐头条 > 正文

庐剧《情意缘》 民间剧团发展报告

2017-08-08 16:14:47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有别于传统庐剧演出的小编制、小规模,《情意缘》前后登场人物十余人,台上演员三十余人,全体工作人员更超过八十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制作”。宣祥友希望,这部剧能让那些不怎么看庐剧的人看到,舞台上的庐剧,也可以和大剧种媲美。没有资金,宣祥友及自己的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没有演员,宣祥友找来了肥东县、包河区、含山县等多个民间知名庐剧团团长担任演员,其中包括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庐剧名角、肥东长芬剧团团长刘长芬。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的团长,刘长芬对做一部新戏的艰辛感同身受。她说长芬剧团也几次想做新剧,但因为没有剧本、没有作曲而最终没能如愿。创作力量的严重短缺,成为庐剧发展面临的一个不争事实。

“地方戏曲,要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

从无到有,从合肥到北京,庐剧《情意缘》成为了庐剧和安徽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案例。相比很多专业院团投巨资、评奖项的创作模式,宣祥友的庐剧推广之路,从基层起步,一步步走到大舞台,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模式。

庐剧是土生土长的合肥本土剧种。2006年,庐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名列“非遗”名列,然而和所有地方戏曲剧种一样,在当下的网络时代,庐剧也面临生存和传播的困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很多地方戏种一样,庐剧没有获得文化上的重视、政策上的支持,因而一直沿袭传统老路。时代在加速前行,庐剧的戏曲语言却仍然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在演出模式上,专业剧团排演的剧作,即便得奖叫好,上得了大雅之堂,老戏迷并不感冒;民营剧团仍然采取一种传统的模式来演出。这种因循守旧让庐剧演出脱离现实时代,单纯考虑老一辈观众,让年轻观众提不起兴趣。

如今大多数传统戏曲走的是一条“顶层设计”路线,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从上至下推广。而宣祥友认为,传统庐剧通常以三、五人登台的小规模进行演出,讲述的故事多来源于民间生活。这注定了庐剧的“根”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地方戏曲,要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

2015年,宣祥友成立了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下属的小乐队与演员,自公司成立以来田头串社区做了数百场公益演出。第一场下社区的演出他们送戏到了敬老院。一方面,这是老戏迷比较多的地方,另一方面,老人们行动不便,把戏送到他们眼前,是一种温暖的关怀。演出的剧目多是庐剧传统剧目,却尝试了新的演出方式,因为宣祥友想让老人们感到,庐剧一直在往前发展。

关键词:情意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