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粗暴理解:“厌女”就是憎恨女人?
上野千鹤子的名著《厌女》开篇就写到一个悖论式的现象:喜欢女人的男人为何如此厌女?按上野的观察和分析,即便是喜欢表达热爱女性的男作家,他们对女性的描述也充斥着厌女的言词。喜欢女人的男人,如何可能厌女呢?
“厌女”(misogyny)最流行的理解来自于它的古希腊词源,字面的意思就是对女人的憎恨,对女人的蔑视。也就是说,厌女者仅仅因为对方是女人,而对她保有憎恨、厌恶、蔑视、恐惧等等的态度情绪,然后引起他说出厌女言论或者做出厌女行为。厌女态度和行为都具有统一的心理基础,这也是上文悖论式现象的基础:心理上既喜欢女人,又厌恶女人。曼尼将这种常见的理解称为一种朴素的厌女观(the naive conception)。
这样一种天真粗暴的厌女观之所以流行,首先在于它看似非常具有说服力:人怎么会仅仅因为性别而如此对待女性呢?憎恨似乎是最好的解释,只有足够的憎恨才能充分说明。另外,正如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在最新著作《恐惧的专制》(The Monarchy of Fear)里所说的那样,社会中常见的厌女行为和态度,多数涉及这些负面的心理反应,包括恐惧(fear),责备(blame),厌恶(disgust)等等,就算这些未必是厌女的原因,至少它们会伴随着厌女态度和行为一同出现。不过,仔细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种观念在哲学上颇有问题。
在知识论上,这种观念使得关于厌女的知识不可靠。将所有的厌女行为都解释成厌女者的情绪反应,我们去判断某人是否厌女时,要么只能通过他的自述来确定,要么接受某种弗洛伊德式的难以解释的潜意识情绪。前者便是很多被指责为厌女者的回应,“不是啦,我只是很爱惜女性。”后者则是一系列不可证伪的不科学判断。厌女因此变得难以确诊。
《为有暗香来》大概说了什么?近期播出的网剧《为有暗香来》以其虐心程度引发热议,让观众心潮澎湃。这部剧的原著小说也备受关注,那么《为有暗香来》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